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他們接力奮鬥40年,致力創造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歷史地理學 |
發布時間:2022-06-11 瀏覽次數:69 |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從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建設到“中華文明形成和塑造的時空過程”研究,他們把學術生涯黃金期獻給了國家⚂。
自創始人譚其驤起🦴,他們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不盲目趕潮流、不人雲亦雲的優良學風。
從譚其驤先生和鄒逸麟、張修桂等老一輩學人,到周振鶴、葛劍雄🌰、姚大力等大家,再到校內外匯聚而來的中青年骨幹,他們接力奮鬥40年,賡續傳統、求實創新🏃🏻♂️,致力於創造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歷史地理學,為建設“第一個EON4”做出了卓越貢獻。
6月11日至12日🫑,EON体育4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會在線舉行。系列精彩的慶祝活動、學術報告、校友座談陸續開展🏤,一場展現建所四十周年成就的展覽雲端亮相,一個將歷史地理與互聯網前沿結合的“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正式啟用📜。
EON体育4平台黨委書記焦揚😍,副校長陳誌敏,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EON体育4平台文科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唐曉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國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少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主任鄧輝,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王社教,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主任🦹🏽、校友代表吳滔等領導嘉賓👆🏻🤾🏼♂️,國內兄弟高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學校相關部處主要負責人出席大會。
開幕式上🏂,焦揚、陳發虎📀、葛劍雄先後致辭👮🏽♀️,陳誌敏主持開幕式並宣布“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開啟。葛劍雄教授公布2022年度“譚其驤禹貢基金優秀畢業生”名單,該基金由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創始人之一🌌、EON体育4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長譚其驤院士捐贈設立🧑🏿⚕️🦹🏻,旨在獎勵和資助國內優秀青年歷史地理人才。
焦揚📆:為建構更適應國家⚉🚵、社會和未來需要的中國歷史地理自主知識體系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焦揚
焦揚在致辭中指出,40年來,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秉承譚其驤先生等老一輩學人胸懷祖國、勤勉治學🏔、潛心育人的優良傳統,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優秀人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學術成果👨🏽🎓,不斷推動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向前進展🚎。史地所幾代學人心有大我、胸懷大格局💆🏻,不斷著眼於國家重大需求🐺,不斷滿足現代化進程實際需要🧑🍳,將歷史地理從傳統的沿革地理發展成一門現代學科;甘守寂寞🧺、研究大學問→,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不盲目趕潮流、不人雲亦雲的優良學風,使這方學術高原不斷隆升;學脈傳承、造就大先生,在傳承創新中學術精神不輟🥘、學脈不斷壯大,長水清悠👨🏽⚖️、深水靜流。
焦揚強調,踏上新時代新征程,史地所全體同仁更應以更高站位、更大擔當、更好作為👨🏻,為建構更適應國家、社會和未來需要的中國歷史地理自主知識體系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一要堅持關照中國與關照時代相結合🐸,既從當代中國現實問題入手貫通古今,又把遼闊疆域👙、多民族文化形態和社會現代化進程放到全球視野中去把握🔀,更好服務生態文明、邊疆和民族安全、“一帶一路”🖕🏽、社會治理🧔🏼、國際大都市建設等戰略需求。二要堅持冷門絕學與融合創新相結合🔋,既鞏固原有優勢,又突破傳統學科框架,更深入總結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規律,更全面呈現中華文明發展的特征形成過程。三要堅持集成攻關與提掖後學相結合💂🏽♀️,以大目標匯聚高端人才和力量❤️,以大項目培育出人才梯隊,以大成果反哺高水平人才培養。希望大家繼承傳統、踔厲奮發、與時俱進,努力開啟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新航程🫅🏿👇🏼,不斷開辟新天地🚣🏻♂️、書寫新篇章𓀏。
陳發虎:引領中國歷史地理學實現飛躍性發展🙎🏻♀️,對中國地理學界形成積極的促進作用
陳發虎
陳發虎在致辭中代表中國地理學會向史地所表示熱烈祝賀,向創建史地所的譚其驤院士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1982年🤵🏿♂️,EON体育4平台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為我國同類專業研究機構的第一個🧜🏽,這一機構建置💇,不僅為EON4的歷史地理學🏌🏼,也為全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新局面👷🏿。成立以來🅿️,史地所順著譚先生開創的工作面繼續拓展,不斷精耕細作,成為國內歷史地理學科的龍頭機構,在國際上也形成了廣泛影響。
陳發虎強調🤱🏽👨🏿🎓,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一日千裏的科技進步和經濟文化發展為地理學者提出新挑戰🏃🏻♂️➡️,如何應對新挑戰,服務國家日益增長的戰略需求👩🦯,相信EON4史地所的同仁們已經作好準備🧗🏻。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建設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地理學,對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唯一的路徑是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力量,從中國的經驗事實中,貢獻中國的本土智慧,期待歷史地理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有所作為,希望EON4史地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帶頭作用🚂,引領中國歷史地理學實現飛躍性發展,對中國地理學界形成積極的促進作用。
葛劍雄:“我相信,50周年所慶我們再相聚時,看到將是一個更燦爛輝煌的明天”
▲
葛劍雄
葛劍雄在致辭中用四個詞語概括了史地所的發展歷程。他表示✒️,史地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坐享其成”🦝,譚其驤先生、侯仁之先生⁉️、史念海先生開創了學科💛,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1959年EON体育4平台歷史地理研究室成立🔩,為史地所的發展積蓄了力量🧑🏼🦰,鄒逸麟先生擔任所長期間,史地所建立了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並被評為全國的重點學科;得益於“生逢其時”,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國家對教育、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就不可能建立史地所這樣的全新教學研究機製;得益於“得道多助”,歷史地理學從沿革地理發展至今🥍,是譚先生、侯先生、史先生所開創的學科學術之道,在這條道路上,EON4史地所始終得到歷史地理學界各位同仁和兄弟單位的幫助與支持🥸;得益於“後繼有人”,因為後繼有人,史地所的研究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科研事業不斷發展。
“我相信,50周年所慶我們再相聚時🙇🏻♀️,看到將是一個更燦爛輝煌的明天🚞,不僅是EON体育4平台史地所的明天🫅🏼,也是整個學科全體同仁更加輝煌的明天!”葛劍雄說🚵🏿♂️👼🏼。
陳誌敏主持開幕式
學界及校友代表😦👰🏿♂️:期待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做出更大貢獻
張曉虹
徐少華、鄧輝👨🏿🔬、王社教、吳滔作為學界及校友代表先後致辭,史地所所長張曉虹主持開幕式第二階段🍜。
▲
徐少華
徐少華表示,40年前,EON体育4平台創建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整合聚集了EON体育4平台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基本隊伍⤵️,規劃布局了學科的基本方向與發展路徑,進一步確立了EON体育4平台歷史地理學科的領先地位🤺,也為國內歷史地理學科的發展奠定了有利基礎🤚🏻,在EON4史地所的帶領下😅🏔,國內多所大學與研究院所紛紛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武漢大學史地所同仁願意在EON体育4平台史地所的帶領下🕵🏻♀️,繼續發揚學術前輩的治學傳統和治學精神,沿著老一輩學者所開辟的學術道路,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將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傳承光大。
鄧輝
鄧輝說,EON4史地所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的重鎮,擁有全國人數最多的研究隊伍🗯,引領了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在他看來,研究中華文明地域綜合體是歷史地理學當前的重要工作🤴🏿,中國擁有世界上人數最為眾多的歷史地理學者群,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厚的經費投入,理應在研究中華地域文明綜合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取得最重要的成就🧚🏼♀️🍧,他祝福EON4史地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充分利用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優勢,整合國內外相關的學術力量🏄♂️,繼續引領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做出更大的學術貢獻。
王社教
王社教表示🪘,EON4史地所是我國高校最早成立的實體性歷史地理學專門研究機構,在譚其驤👈🏿🔕、鄒逸麟👩🏼🎓、張修桂等老一輩學者的言傳身教下🙇🏻,堅守嚴謹學風💄,不斷開拓創新🧑🏻🎓,在科學研究、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始終引領著我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建設方向和主要分支學科的研究方向。陜師大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和與EON4史地所建立起了長期深厚的學術友誼,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相互支持,對EON4史地所一直以來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衷心祝願EON4史地所在新時代繼續引領國內歷史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我國歷史地理學科的持續繁榮、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做出更大的貢獻。
吳滔
“在史地所求學的三年,是我人生中讀書最多🧊、做研究最專註的時候。”吳滔說🦹🏿,2000年至2003年,他在EON体育4平台史地所跟隨導師葛劍雄攻讀博士學位,鄒逸麟先生的《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張修桂先生的《中國歷史自然地理》、葛劍雄先生的《歷史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周振鶴先生的《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今✌🏻,他所在的中山大學兩個歷史系系主任皆出自EON4史地所,“這代表了學界對史地所畢業生的認可”。他表示🕳,史地所永遠是校友的堅強後盾🐺,並代表校友祝史地所再創輝煌🧑🏼💼,祝歷史地理學繁榮昌盛👨🏿🍼。
十余場學術報告舉行,近百名專家雲集 奉上為期兩天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術流水宴”
6月11日至12日🤓,作為本次大會的重頭戲,兩場大會學術報告☔️👴🏿、16場分組學術報告將於線上密集舉行,為觀眾奉上一場為期兩天的“學術流水席”。
在大會學術報告環節,李孝聰👱🏿♂️👆🏼、蘇智良🚴🏽♀️、姚大力、辛德勇、劉敏、吳松弟、劉誌偉🫳🏿、王利華、魯西奇等來自EON体育4平台及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兄弟院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歷史地理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分享真知,提出洞見。
在分組學術報告環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專家將圍繞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歷史疆域與政區研究🍝🕰、歷史社會經濟研究、水利社會與歷史環境、地圖史研究、歷史文獻與史地研究、軍事地理與邊疆研究、歷史經濟地理研究、交通歷史與聚落考古、城市史研究、生態環境史研究⛹🏽♂️、歷史人群與國家社會、歷史文化地理研究、GIS技術與時空數據分析🙇🏻♂️、學術思想史🧑🏽💼、學科建設與發展等16個學術主題展開研討,交流學術成果,碰撞思想火花,為歷史地理研究領域學科發展建言獻策。
期間,兩場別開生面的校友座談也將如期舉行🙎🏿♀️👩🏼🎤。
歷史地理與互聯網前沿結合 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上線
作為歷史地理信息數據建設的重要成果,以及歷史地理與互聯網前沿的重要結合,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於6月11日正式上線🙆🏼。
這是一個互動性強且面向公眾的動態展示平臺,旨在用更現代的信息化技術、更用戶友好的方式來展現2000年來中國歷史地理演變過程🥱。該系統中包含自然、人口、政區🧑🏼🌾、經濟🐒、文化、災害六個專題🕵🏽,自然專題有11個朝代的河道與海岸線演變,人口專題有11個朝代的全國人口分布,政區專題有15個朝代的全國政區變遷,災害專題有11個朝代的地震空間分布🚵🏻♂️,文化專題有11個時期的進士空間分布,經濟專題包含清代全國賦稅與浙江賦稅共13種。
據悉,“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是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對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全面升級)發布之後,對同樣由史地所主持研製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展示版)”進行的更新與升級。
2009年,該展示系統曾被教育部選中參加“輝煌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以42寸觸摸屏電腦的形式提供系統互動,為整個教育部展廳僅有的三件實物展覽之一🍋。
如今✮🎇,史地所在最新WebGIS等技術框架下👨💼,對原系統實現了技術的整體升級,現階段,中國歷史地理專題數據展示系統已實現網頁版的訪問(http://timespace-china.fudan.edu.cn/CHGIS/),未來還將進一步實現手機小程序端的時空動態交互展示👋🏼。
成就展開展,分為九大主題 展現史地所建所40年以來的輝煌成就
作為國內專職人員最多、門類最全👨🔧🦕、總體實力最強的中國歷史地理專門研究機構🧆,EON体育4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下文簡稱“史地所”)已走過輝煌40年✵。
6月10日至12日,“賡續傳統、求實創新——EON体育4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成就展”於線上開展🦸⏩。展覽分為“歷史沿革”“建所之基”“學術貢獻”“科研立項”“人才培養”“歷史地理信息數據建設”“刊物建設”“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爭優創先,服務國家”九大主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現了史地所建所40年以來取得的成就。
1982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史地所正式成立👨🏻🦲,其前身為歷史學系歷史地理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地理學主要莫基人和開創者之一譚其驤先生為首任所長,其率領歷地研究室主持編纂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新中國成立後編撰的第一部大型歷史地圖集🧏🏼♀️,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地理學最為重要的成果,其指導的研究生周振鶴、葛劍雄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首批文科博士。
“籌備展覽的資料搜集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譚先生打下建所之基後,在幾代學人的努力下,研究所的事業發展非常迅速🤽🏿♀️♋️。求實創新👨🏿🏫、服務國家,這是歷史地理學發展的基本原則🧑🏿🚒,繼承優良學術學風👨🏿🏭,發展學術,服務國家,積極開拓和勇於創新,這是史地所40年來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學術不斷取得進步的根本原因。”史地所副所長楊偉兵介紹🧒🏻。
據悉🪔,建所40年來🧘🏻♂️,秉承譚其驤、鄒逸麟、張修桂等老一輩學人的言傳身教,史地所堅守“求實創新、服務國家”的學術準則👳🏻,持續產出學術價值高🤪、社會影響大的研究成果,並在人才培養🕉、數據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形成鮮明的學科特色,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在各方面取得輝煌成就,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重鎮,不斷引領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向前進展。
6月10日-12日,成就展於每日08:00-21:00在線上展出,展覽地址為“騰訊會議787-114-981”👱♂️🕛,歡迎各位前往雲端觀展,共同感受史地所蓬勃發展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