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EON4人獲表彰,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舉行

作者:汪蒙琪 王雙藝 丁超逸攝影: 視頻: 來源:融媒體中心、新華社、全國總工會、EON4工會、中山醫院工會、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工會發布時間:2025-04-29

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4月28日上午在北京舉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國勞動模範和756名全國先進工作者。

EON体育4平台微電子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張衛,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EON体育4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護士長王菊莉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在京接受表彰。

據了解,1950年至2020年,黨和國家先後召開了16次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累計表彰先進個人33708人次。1995年後,每5年召開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開展。今年是第17次評選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以“芯”育人,在堅守中鍛造“中國芯”

“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的團隊,更屬於EON体育4平台。”張衛說,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不僅是對他的肯定,更是一種鞭策。

深耕集成電路新器件、工藝與材料研究三十載,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張衛長期投身自主創新,專註於先進工藝技術和新型存儲器等研發工作,在先進銅互連工藝、原子層沉積技術和新型器件等領域成果豐碩。

張衛的時間刻度裏,是被教學、科研、管理分成無數板塊的日程以及始終如一的勤勉與熱忱。2003年,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原子層沉積技術研究,提出一系列柵介質界面調控方法。2013年,發明了對存儲器芯片具有顛覆意義的半浮柵晶體管,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60多年來在Scienc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被國際同行譽為國際集成電路領域的“一個巨大進步”。

他積極研發5-3nm技術節點的器件技術與關鍵工藝,帶領團隊在2023年首次實現了3層堆疊納米線/納米片的GAA器件溝道結構,為下一步實現堆疊環柵器件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了長期製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突破。

潛心科研之外,張衛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面對學生們求知的眼神,張衛總能將前沿的芯片技術深入淺出。即便再忙,他總會提前到教室調試設備,課後被學生圍住追問也總是耐心解答。從教30年來,張衛培養了一大批集成電路領域的優秀人才,學生中有5人成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0多人擔任我國集成電路頭部企業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要培養一批核心技術的開拓者、交叉領域的探索者和集成電路產業的領軍者,我們必須通過教育,激發青年人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每當青年教師帶著項目申請書來請教,他總會逐頁圈註修改建議;產學研合作方案攤滿桌面,他反復推敲著技術轉化路徑;各類需要決策的文件千頭萬緒,他會耐心跟進相關事項。

那些晨昏交替間的步履匆匆,那些在行政、教學、科研間無縫切換的身影,正勾勒出新時代先進工作者最真實的畫像: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永遠保持奔跑的姿態。

作為我國微電子領域的開拓者,張衛比誰都清楚,所謂“中國芯”的突破,從來不是某個震撼業界的瞬間,而是由無數個平凡的日子堆疊而成。面對我國集成電路先進製造領域面臨的“卡脖子”難題,以及高端領軍人才不足等問題,他和他的團隊也將不懈探索創新,全力投身EON4新工科建設,力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培育出一批批優秀人才。

創立“中山標準”,毫米之間改寫患者命運

“這項榮譽是對我們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所有成員的肯定,是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心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並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我們希望開發一些好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廣大百姓。”

從事醫教研一線工作 33 年,周平紅以毫米級的精準技術改寫無數患者命運。他建立的內鏡微創外科技術體系,使多個傳統內鏡治療的禁忌證變為適應證替代外科手術,讓內鏡從“技術”走向“學術”成為了“學問”(endoscopology)。他領銜的內鏡微創“中山標準”,被納入歐美消化內鏡學會(ESGE 和 ASGE)等製定的國際指南 20 部,扭轉了“國外專家說了算”格局,有力提升中國消化內鏡國際影響力,推動學科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他以第一完成人開展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獨創“內鏡黏膜下挖除術”和“內鏡全層切除術”,並在國內率先開展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等系列隧道內鏡技術,實現無切口、微創傷根治賁門失弛緩症,其獨特的手術方法被命名為“POEM ZHOU”。

“在長期開展腫瘤切除內鏡手術過程當中,我們意識到內鏡治療有必要進一步向外延伸。”正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周平紅帶領團隊反復探索和總結,逐步建立起了針對不同部位、大小、性質腫瘤切除的內鏡技術標準。近年來,他還將“引流”等一些外科理念應用到了內鏡手術中,率先提出的內鏡微創新理念——ERBEC,使得內鏡微創手術更加有效、快速、安全、簡便,同時降低內鏡手術帶來的並發症。

“醫學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積累、慢慢向前。當出現(臨床)問題,我們會去思考,再付諸行動,最後總結形成成果,這就是中山內鏡的‘四勤’精神——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行動、勤於總結。”周平紅介紹,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自搬遷至楓林路160號十號樓後,僅今年3月就完成2萬多例診斷和治療。面對日益增長的內鏡治療患者,中心團隊在他的帶領下齊心協力、精益求精;每當遇到各類疑難雜症,他也總會帶頭示範、親自操刀。

隨著中山內鏡技術聲名遠播,越來越多國內、國際同行慕名前來交流學習。十多年來,在周平紅的推動下,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已開展65期鏡微創新技術培訓班,其中包括6期由10多個國家、地區醫生共同參與的國際培訓班。

後繼有人,周平紅這樣評價自己的團隊。在這個擁有45名醫生的團隊中,擁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醫生占到三分之一,團隊中既有各類高層次人才,也不乏剛從各大知名醫學院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的“好苗子”。為了讓優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起來,甚至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周平紅不僅要求他們苦練臨床基本功,也為他們定下了每年“四個一”的“小目標”——一項技術、一篇文章、一項專利和一個課題。

“通過多年積累後,他們一定會在臨床和科研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周平紅說。他也將帶領團隊繼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精湛醫術守護人民健康,用創新成果服務國家,用醫者大愛傳遞中國溫度。

有她在,病人和年輕護士都很安心

19歲成為護士,23歲加入醫院抗擊非典小組,2008年趕赴汶川地震災區支援,2020年作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沖去一線,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5年,面向護佑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重大災害事件,王菊莉總是沖在最前面。

從普外科、血管外科,到呼吸內科、手術室、內鏡室等部門,王菊莉長期負責臨床一線護理、帶教及管理工作。如今,她從病房一線調任中層管理崗位,成為科護士長。角色的轉變並未改變她服務患者的初心,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推動醫護服務提升。

對於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青年誌願者”“上海市‘好護士’”等多項榮譽的王菊莉而言,此次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對我個人付出的認可,更是對我們整個集體的肯定”。

2021年,在青浦區總工會和醫院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王菊莉帶領團隊創辦青浦區勞模創新工作室,兩年後成功申報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她帶領團隊做好“傳幫帶”,成員覆蓋“60後”到“90後”的不同年齡段,分層逐級培養,傳承經驗與技術。工作室對外積極發揮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努力提高服務技能、積極開展科普宣傳,組織各類義診活動,將醫療資源下沉到青浦區社區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提升基層醫療水平,“我們希望盡可能地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的醫療咨詢,拉近和患者之間的距離”。

王菊莉出生於青浦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為了早些給父母分擔生活壓力,她選擇去讀衛校,成為一名護士。一路走來,王菊莉對護士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種種喜怒哀樂感同身受。“護理工作需要時間來積累經驗,年輕護士必須不斷接觸患者,努力把技術練得爐火純青。”在實際工作中,她會給予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護士們額外照顧,給他們更多時間慢慢接受這份工作的節奏和壓力。

“不要把病患的不良情緒誤解為‘刁難’,要多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他們焦慮的真正原因。”由於疾病造成的痛苦,病人有時會產生應激狀態,因此王菊莉總是耐心開導年輕護士。許多病患冷靜下來後也會主動向護士們道歉和道謝,每到此時,大家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心裏頭暖暖的”。

日復一日,每天上班時王菊莉都會去每個科室查看之前布置任務的落實情況,跟蹤實施效果並及時反饋,日常工作節奏緊湊而有序。為了提升護士工作效率和滿意度,她積極推動護理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升護理工作效率,減輕大家的工作負擔,有更多的時間為病人做更多服務。

製圖:姚桐實習編輯:何瑞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EON4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EON体育4娱乐专业提供:EON体育4娱乐EON体育4EON体育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体育4娱乐欢迎您。 EON体育4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