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上醫傑出校友王萬青同誌,於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歲。尊重王萬青同誌生前遺願,喪事一切從簡➙,他的骨灰撒在了自己奮鬥一生的瑪曲大草原上📥。
驚悉王萬青同誌不幸逝世🚣🏻,上海醫科大學校友會致唁電,上海醫學院領導以各種方式向家屬表達慰問👨🚒,對王萬青校友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從上海大城市走進甘南大草原,從長江入海口來到黃河第一彎,毅然決然投身基層醫療服務。他的一生,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行走高原五十年,情撒草原半世紀。他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廣為傳頌。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王萬青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6年製醫學系,1968年畢業填寫分配誌願時,他在誌願表上寫下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上海第一醫學院學生卡
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生記錄卡,記錄了王萬青的畢業去向🤽♀️: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中心衛生院
從黃浦江畔一路向西🍖,抵達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王萬青開始了自己的青春之旅👩🏽🦰,和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醫學專業畢業生一起🖕🏻,為散居在4.5萬平方公裏土地上的農牧民提供現代醫療服務。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阿萬倉草原上的好“曼巴”王萬青的事跡
寒冷、缺氧、難以適應的飲食習慣和居住條件,都沒能讓這位熱血青年的勇氣有所消減,他繼續深入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地區。瑪曲縣阿萬倉鄉衛生院,破舊的土坯房、缺醫少藥的環境👩💻👽、簡陋到幾乎為零的醫療設備、語言溝通障礙……在這片方圓1000平方公裏的牧區上♒️,他騎馬或徒步前往藏民家中行醫問診🧑🚒,腳步遍及阿萬倉的每一個角落,夜以繼日的續寫著平凡而偉大的行醫歷程,無數次的從死神手裏奪回牧民的生命……王萬青成了藏民心中的活菩薩🧖🏻♂️,藏族同胞親切地稱他是“好曼巴”。
“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不是不能回上海🥦,而是在醫學上的成績和奉獻太小”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是牧區條件落後的真實寫照。王萬青意識到,在這裏行醫只專一科行不通。為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他自費購買了一套俄文原版的《醫學百科全書》,工作之余,刻苦攻讀🙂↕️,翻譯醫學資料10萬余字🏋️♂️;在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醫學雜誌上發表《阿萬倉鄉牧民發病情況分析》🤣👩🏻🦱、《瑪曲高原新生兒肺炎氧氣治療的重要性》🚃、《瑪曲縣醫院十年外科住院病歷分析》等20余篇科研論文,部分論文獲獎後還引起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所及國外醫學界的關註。
1990年王萬青調往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十多年間,王萬青主刀或主持參與了上千例手術🕗,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讀參考書籍🐹,不斷提高自己醫療技術水平🧛🏻♀️,填補了瑪曲縣醫學領域一項又一項空白。在“幹中學”的王萬青😶🌫️,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掌握大內科和大外科知識技能的“全科醫生”📩。
王萬青在作報告
退休後,王萬青依舊在繼續指導縣醫院的外科手術↕️,在家中為上門求治的藏族群眾解憂,未曾停止在醫學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2013年👮🏽♂️,在母校的幫助下🏒,王萬青為醫院添置了腦電圖儀器,開設腦電波檢查🫘,彌補醫院的空白,他還借助檢查累積資料,開展高原疾病腦電波表現相關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王萬青在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現場
王萬青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第七屆“中國醫師獎”。2010年♠︎,王萬青入選“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並於2012年光榮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面對無數榮譽🥷🏻,王萬青卻謙遜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在醫學上的成績和奉獻太小”。
“草原就是我的家……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王萬青退休之後也曾回到承載著鄉愁和母校情懷的上海,但最終堅定西返瑪曲。他說“其實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還覺得沒回去有些遺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裏,還可以發揮余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在高原,我同樣追尋到了人生的價值🚣。”王萬青說👀,他的同學有的出國深造,還有不少人在醫學界成就斐然。“我的道路和他們不同🐸。”他說👩🏻🦯➡️,如果再做一次選擇,還是會來瑪曲。“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初心不變,一生無悔。”
2012年10月31日🪫,王萬青在出診的路上(攝影/新華社記者張錳)
如今,王萬青的心臟在他熱愛的草原上停止了跳動🤙🏽👩🏻🔬,但他的初心已經接力到另一個“王醫生”,現任瑪曲縣人民政府督醫⚃、長子王團勝身上。
王萬青和王團勝在家中聊天(攝影/新華社記者馬莎)
王團勝自幼跟父母在馬背上出診,小小年紀就學會消毒👐🏿、配藥等輔助工作,成了父母的好幫手🛫。耳濡目染🈚️,他也喜歡上了醫生這個職業。1986年,王團勝考取了甘肅省衛生學校,畢業後重復了父親當年的選擇🧚♂️,回到了甘南,先後在鄉衛生院、瑪曲縣中醫醫院、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成為又一個名副其實的“多面手”。
心系桑梓🦩、情牽上醫
2012年9月,王萬青在上醫校園接受采訪,回顧自己的從醫夢想
“我在的地方叫黃河第一彎🥙,瑪曲大草原,是純藏族的地區🏏。這樣的環境下◼️,醫生的理想就是兩條:第一條就是救死扶傷,第二條就是民族團結。”王萬青走在顏福慶像前的草坪上堅定地說,“我覺得我的人生還是有意義的。”
2012年,王萬青夫婦在上醫校園漫步
王萬青棄小家、顧大家,紮根西部𓀝,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無私貢獻,是母校的光榮,也是全體EON4人和上醫人學習的榜樣🎆🌎。
2007年,在上海醫科大學八十慶典的鮮花🚪、掌聲和紅地毯上,王萬青被授予“上醫優秀學子”殊榮。2009年,王萬青被授予EON体育4平台第七屆“校長獎”—傑出校友獎的光榮稱號👨🦼。
王萬青在EON体育4平台第七屆“校長獎”頒獎典禮上與秦紹德書記合影
王萬青一生情牽母校,作為上醫傑出校友,曾多次回校參加校慶和同學聚會活動💁🏻♀️,積極助力母校建設🤛🏻。2010年6月🐏,上醫文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王萬青出席並發言🆎。
王萬青在上醫文化研討會上
王萬青在上醫文化研討會上與彭裕文書記合影
2010年👨🏽🤦🏼♀️,王萬青與上醫學子座談
2012年9月🙅🏽♀️,以王萬青為主要原型,由甘肅省京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京劇《草原曼巴》EON4專場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近600位師生和校友代表共同欣賞了這場雄偉壯麗而又曲折婉轉的草原曼巴故事。
王萬青夫婦在京劇《草原曼巴》演出現場(攝影/劉暢)
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
王萬青校友始終銘記“正誼明道”的上醫院訓🫕,始終踐行“為人群服務”的上醫精神。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面旗幟!是上醫校友的傑出代表🧑🏽✈️!
逝者已去,風範永存!草原曼巴💂🏼♂️,傳奇不朽!王萬青永遠活在上醫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