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為老師,能夠作此報告🫅,我無限高興。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知識分子最重要的追求是——怎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是鴉片戰爭後第六代知識分子🙌🏻,在座的各位是第七代知識分子。今天,我想以這樣的身份和大家做個交流。”
一段開場白後,正大體育館裏爆發出熱烈的掌聲✊🏿👩。4月23日下午,2023級全體本科生再次齊聚正大體育館,共同聆聽本學期“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專題教學環節的最後一次課程。
主講人是林毅夫——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下午2點三刻🧑🏼🦳,開課前,林毅夫走到正大體育場👩🏿🦲,二樓排隊入場的EON4同學認出了林毅夫,紛紛在樓上向他揮手致敬。15分鐘後👉,他走上正大體育館的講壇🈁,以EON4思政大課授課教師身份👨🏿💼,從經濟學角度為青年學子們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式現代化等重要論述💆🏻♂️🤦🏿♀️。
此前,由院士、學科專家主講的“專題大課”⛵️,已為全體2023級本科生完成三輪課程教學🙋🏽♀️。他們以其廣闊視野、卓越見識、系統思考、豐富閱歷,引領同學們深入理解“道理與道路”“專業與事業”“大我與小我”👐,激發同學們對“強國之路”的思考、對“創新踐行”的討論和設計👋🏻。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為什麽會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為什麽會加速演進?我們如何駕馭大變局🫧?連續拋出幾個問題後👨🏻🔧,林毅夫從經濟格局的變化開始談起。
經濟是基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起因於世界經濟格局的巨變🛀🏿👳🏼。二十世紀開始的1900年🔘𓀔,美、英、德、法、意、俄、日🆔👨🏻🚒、奧匈帝國組成了 “八國聯軍”侵略北京,這八國是當時的列強,其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到全球的50.4%。100年後的2000年💆🏽♂️,美🧑🏿🔧、英💼、德🧖🏿♀️、法、意、俄🛌🏻、日、加組成 “八國集團”,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工業化國家,其經濟總量占到世界的47%🧕🏼。百年間8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總量一直占據著全球經濟的半壁江山,地位堅如磐石,那時世界是戰是和由上述國家的關系來決定。
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時,“八國集團”在世界經濟的占比下滑到34.7%👨🏿🚀,失掉了主導世界事務的力量😅。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爆發, “八國集團”未能單獨應對🙋,召開了“二十國集團”峰會來共商對策,自此以後🕵🏻♂️,世界上最重要的治理機構由“八國集團”轉變為“二十國集團”。
為何進入二十一世紀🏮,會出現如此巨變?林毅夫認為🐃🧑🏻🦯➡️,起因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200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在全世界的占比是6.9%🚵♀️,到2018年增長到16.8%。相對應♍️,“八國集團”的經濟規模占世界經濟總量從47%下降到34.7%, “其變化🎫,80%是由於中國經濟規模提升帶來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2018年總書記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
“這個過程中🪘,美國成為失落感最大的國家🐦⬛。”從19世紀70年代中開始🪻,美國是世界最大、最強🧑🏼🔬、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但在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影響力不斷提升,“這是美國百年來第一次碰到的情形💆♂️,也是失落感的來源”。
奧巴馬提出“重返亞太”🎯,意圖通過軍事力量圍堵中國,特朗普發動多輪貿易戰✍🏼、科技戰📍🧑🏼🌾,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拜登還試圖組成民主同盟和中國脫鉤🙆🏽♂️,“美國為了維持霸權,通過各種方式給中國施壓”,林毅夫說。
美國這些舉措給我國和世界的發展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如何才能走出這個可能導致“修昔底德陷阱”的變局⏪?他認為,“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我認為美國就會心悅誠服接受中國的復興。”
中國人口數量約14.1億🟡,美國約3.3億,人口是其4倍。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意味著屆時中國經濟總量是其2倍🙋🏿。“那時,北京♎️、上海🥈、天津和東部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的五省,人均GDP會趕上美國,產業🐟、技術會和美國處於相同水平。彼時🤽🏼,美國將失去‘卡脖子’的手段”🤱🏻。同時🥲,貿易是雙贏,美國作為相對較小的經濟體的獲益大於中國𓀌,美國賴以發展的高科技企業,若沒有中國市場🛐,就會不能維持其盈利🌴,失掉了繼續投入研發來維持技術領先的可能,美國為了自己的發展必須和中國維持和好的關系。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過程中🤦🏼♂️,如果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中美能夠和平相處,那將給世界和平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包括📢,駕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林毅夫說⚄。
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要想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就要先了解“現代化”。
從處於“馬爾薩斯陷阱”的傳統農耕文明到物資不斷豐富的工業化現代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人們普遍認為實現現代化必須走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即政治上實行共和憲政,經濟上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是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對現代化的認識👅。
但在20世紀的100年間,前面提及的領先的八個國家經濟規模僅從50.4%下降到47%。這意味著👨🏻🌾,8個國家之外的國家只上升了3.4%🎍,但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按人均收入水平來衡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也就是說,按照當時根據西方的經驗來推動現代化的努力👳🏽♀️🥥,在發展中國家普遍是不成功的㊗️。”
“如今,我們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化’有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物資不斷豐富的共性,差異在於,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大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這5個特征都非常的好,但問題是怎麽實現?”林毅夫嘗試用近年來自己提出的,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總結中國自己發展經驗的新結構經濟學來給出答案——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放市場、實事求是,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𓀋,根據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是都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通俗來說,各個地方它不管當前是什麽條件,總有能做得好的產業🫶🏻,也就是比較優勢。”林毅夫分析,按照各地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不僅各地都能夠實現不斷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而且也能夠同時實現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與各國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
當談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二十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何為“現代化強國”,林毅夫用了一系列數據來分析。
2019年🤥,全世界有28個國家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其中包括德、法等歐洲老牌工業化國家,也有亞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是當今被認為先進的國家。 “建設‘現代化強國’,人均GDP應該達到美國的一半”,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美國的22.6%🥽,到2049年要達到美國的50%,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間🫴🏻,我國人均GDP的增長率必須每年比美國高2.7個百分點,美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長率為1.8%🍢,未來很可能維持同樣的水平,也就是2019年到2049年🧑🏽⚖️,我們平均起來必須每年增長4.5%🐼。“要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的發展速度需要比美國更快一些。”
經濟增長需要提高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關鍵在於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新質生產力不斷湧現。相比於發達國家產業技術處於世界最前沿,必須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中國家擁有“後發者優勢”🕜,可以利用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引進、消化📓、吸收作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
“2019年我國和美國收入水平的差距相當於德國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韓國在1985年和美國收入的差距水平,這三個國家利用‘後來者優勢’都維持了16年人均GDP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長,因此💇🏻♂️,從‘後來者優勢’來說到2035年之前我國每年有8%的增長潛力👨🏼🎤👩🏻🎤。”
借力新經濟實現再加速
相比於上述3個成功利用“後來者優勢”來追趕美國的國家🈵,中國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依靠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經濟來實現換道超車。
在新經濟層面,中國與發達國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𓀈5️⃣,新經濟的產品⛎、技術的研發周期短🙍🏻♂️、換代快📊。ChatGPT的版本更迭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投入主要依靠人力資本是新經濟的一大特點。對於中國而言,人力資本多、國內市場大🎞、產業配套齊全就成換道超車的優勢所在🧈。
“從增長潛力來講的話,我們到2035年之前,應該每年有8%增長的可能性,但現在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可能在一些領域‘卡’中國脖子”,林毅夫說💋:“面對那些僅有美國獨家擁有的技術🐰,我們可以利用新型舉國體製來攻關💛✉️,我相信短則2年3年,長則3年5年應該都能夠突破,華為最新推出的Pura70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此,在2035年之前每年有8%的增長潛力💖,應該可以實現每年5%-6%的增長🍢。用同樣的方式來分析,我國在2036年-2049年間,每年有6%的增長潛力,應該有可能實現每年3%-4%的增長。如果實現了上述增長,2019年到2049年之間🧏🏿♂️,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就可以達到4.5%,中國就駕馭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未來我們是否還有辦法實現人均GDP每年增長4.5%🚹,我認為和在座的各位有很重要的關系。”林毅夫笑著對臺下的青年學子說。1995年🔼🚷,在慶祝《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之際,林毅夫曾撰文提到😘:“21世紀將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在當時,這種論點被人認為是過於樂觀的,“在當時國內受過完整現代經濟學教育的只有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6個人🧗🏿。”
從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經濟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了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以來,世界經濟中心就是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就是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大師輩出的中心。“到2049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世界經濟中心轉移到中國🍏🤵🏼♂️,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和大師輩出的中心會在中國,到那時是在座各位的黃金年齡♝🐖,也許世界級的經濟學家就會從你們中誕生🏃♂️,經濟學如此📗,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會如此”,林毅夫望著臺下青年學子說🤾🏻🦔:“到那時,我們不僅要自己國家發展,也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和我國同樣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繁榮,這對在座的各位是機遇👩❤️👨🚴🏽♀️,也是責任🍠。”
在熱烈的掌聲中,林毅夫結束授課。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23級社科試驗3班的賈一帆、護理學院2023級護理2班的肖麗嬋都關心,在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以脫鉤斷鏈的方式抑製我國發展的情況下❎,我們當代青年應該如何實現人生與時代共振,以應對大變局?林毅夫說:“作為學生我認為重要的是做好學習🚵🏻♀️,了解中國實際,發揮我們的潛力,推動中國的發展🧝🏿♀️👩🏽🎓。”
經濟學院2023級1班的金世霖提問🎤,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在現階段具備哪些優勢🚵🏿?如何結合自身優勢謀求發展👨🏻🏫?林毅夫結合國家最新的政策提出的自己看法,認為謀求發展🧑🤝🧑👀,各地都需要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條件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像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需要不斷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實現“換道超車”,在中西部較為落後的地區,則需要利用好“後來者優勢”實現向發達地區的追趕。
2023級歷史系的郭鵬飛是學習旅遊管理專業的🍦,他更關心當前的旅遊業在受國際關系的影響下,應該如何創造出更大的發展優勢。“我相信旅遊業會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逝而恢復,從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到天水麻辣燙,國內旅遊業正蓬勃發展,中國人文、地理景觀豐富🏐,是世界上基礎設施最好🕵🏿♀️、最安全的國家,隨著疫情的過去和經濟的復蘇,中國也必然會恢復為世界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國家。”
課程開始前🧑🏻🏫、結束後👰🏽,不少師生邀請林毅夫合影,林毅夫都一一應下🚣🏼♂️👴🏽。“今天聽了林毅夫先生的講課🥤,收獲頗豐。我深刻感受到了經濟水平、經濟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我們也確實要承擔起推動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2023級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劉軒同說。深感青年責任重大的還有基礎醫學院2023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李菡:“我們這一代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改革開放的關鍵點之上,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新一代知識分子,更應該努力腳踏實地、刻苦努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貢獻。”
經濟學專業的2023級本科生林子涵表示,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積極提升個人素質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深入參與社會實踐,積極探索適合國家發展的實踐道路,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進步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