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年已耄耋的白發老人緩緩起身鞠躬,在相輝堂北堂亮相開講🥻。他就是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EON体育4平台教授、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裏先生。
面向2023級公衛👦🏻、護理、臨床💠、口腔四個院系學生🤬🫲🏽,楊雄裏以《科學的權威和權威的科學》為題🌲,講授“強國之路”思政大課,與近700名醫科新生共同探討科學為什麽需要權威👨🏼、如何正確對待權威😝、權威與創新的關系🏫。
科學啟明星,熠熠閃光
“我大學畢業到今天,整整61年⚡️,做過無數次講演,但這是第一次講思政課。”課程開場,楊雄裏笑著“調侃”。這次“強國之路”思政大課👩🏻🦽➡️,楊雄裏特意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和在場年輕人聊聊在科研路上科學工作者都會遇到的“科學權威”與“創新”的關系🎐。
什麽是科學權威?楊雄裏從解讀“權威”二字開始娓娓道來,結合神經生物學發展歷史告訴同學們科學的權威是什麽樣的🍯。這些在某一科學領域起帶頭作用的科學家🤲🏼,不但身體力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𓀉,更引領著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權威科學家的另一關鍵作用🤶🏻,是提攜後輩,讓年輕一代更快、更好成長。1958年,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傳來🤣👨🏻🦯,觸動了不少中國年輕人。當時,楊雄裏正在讀高二👨🏼🍼,聽聞消息備受鼓舞👨👨👧👧,從此對數學物理特別感興趣。而在楊振寧🧑🏼🏫、李政道的成長之路上,費米、葉企孫等前輩物理學家的提攜指引至關重要。
張香桐(左),馮德培(右)
“在這方面我也有切身的體會。”楊雄裏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兩位神經科學、生理學的權威前輩馮德培先生、張香桐先生,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
至今,楊雄裏還珍藏著1986年馮德培先生給他的一封信🥳。泛黃的紙頁上,這位時年八旬的老先生殷殷囑托:“我總希望還能看到生理所終於有一位年富力強、具有開創新局面才幹的、在各方面能得人尊重的帶頭人,這是時代的需要🧑🏿🍳,我預祝你成功!”這給了年輕的楊雄裏極大肯定與鼓舞🍸。事實上,當著楊雄裏的面,馮德培從來不說表揚的話🙏🏽,但在背後😱🆗,在各種場合說了不少肯定楊雄裏能力和才幹的話👨🦯➡️。
在康泉圖書館一樓“楓林醫澤”展覽區,一本和學生證差不多大的證書,來頭卻不小。這是33年前楊雄裏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的證書。楊雄裏感激道,“我較早當選學部委員🧑🦽,馮德培先生的鼎力推薦是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所說的學部委員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楊雄裏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長達萬言的綜述《色覺研究的某些進展》🖊🤽🏿♂️,可以說是楊雄裏跨入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標誌。這篇論文最初曾被審稿人用“論文屬基礎研究領域,不宜在《科學通報》發表”退稿。但時任該雜誌編委的張香桐先生寫了長信🕜,力挺該文,致使論文在送審後未作改動全文發表🚗。自此之後,楊雄裏在神經生物學🧑🏻🦲、生理學領域深耕終身⚒。
科學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
“同學們,請看這兩條線,它們是否一樣長?”
楊雄裏背後🙇🏻♂️,是一張透視圖🐳。圖中左右兩條物理長度相同的垂直線,由於透視性的背景圖的存在,右側的那條明顯的比左側的那條看起來長。這就是著名的Müller-Lyer錯覺。
楊雄裏從專業領域出發,通過簡單互動,向在場同學解釋什麽叫做“眼見不一定為實”。
他說,人類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對某一物體最終的視覺感知,是視覺中樞對該物體的視網膜影像的分析以及大腦構建的相應的主動視覺世界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反應。腦科學的迅速發展,促成科學家們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認知過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並對之前重要哲學觀念作出修正。
“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們應該尊重權威,這是對知識的尊重👈🏽。但是我們也必須有勇氣挑戰權威,這也是對真理的尊重。”楊雄裏引用哲學家黑格爾的話“科學需要權威,科學又藐視權威”🧙🏽♀️🖱,引導大家正確對待權威,堅持獨立思考。
“求是創新”正是教育家精神的內涵之一。楊雄裏認為👨🏻✈️,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世界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人們對事物的發展和認識,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所以更要求教育家們發揮“求是創新”的精神🧓🏽🔪,為創新理念的形成培植良好土壤,建立和諧氣氛🫐。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國際學術前沿占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就不能亦步亦趨跟在別人和權威的後面,而要敢於創新🗼、獨立思考、勇於質疑。在自己帶教研究生的過程中,楊雄裏常常鼓勵學生們要敢於對導師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開展學術爭辯🍩,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
在互動環節,不少同學們就自己所困惑的問題向楊雄裏提問。“視覺感受的三層細胞是倒置的🌰。如何看待這種結構的意義?”公共衛生學院2023級預防醫學2班趙嘉駿提問。
“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楊雄裏笑著說。“確實如此,但因為細胞都是透明的🥟,這種結構並不影響視覺的清晰度🙇🏽♂️。但要問為什麽要倒置?誰也不知道🤵🏼♂️。很多人體設計的現象,經不起我們問為什麽👾,我們只有靜下心來靜靜地思考,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可能在某一時候能夠得到一個更準確的答案。”
“請問老師,現在神經生物學有哪些前沿方向📐?”聽了公共衛生學院2023級預防醫學1班滿博文的提問🦕,楊雄裏笑道“你希望我再講半個小時嗎☞?”引起了在場同學的掌聲與笑聲💆🏼♂️。“神經科學是一個範圍非常廣的研究領域”,他用通俗的舉例向在場同學大致介紹了三個主要研究方向,並表示“歡迎更多的同學🤵🏻👩🏽💻,來加入我們的隊伍💁🏿♀️,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請問您是如何鑒別什麽樣的權威值得相信,什麽樣的權威值得質疑🏄?”基礎醫學院2023級臨床醫學(八年製)1班的謝江平提問。楊雄裏回答,要有獨立思維能力,才能判斷哪些是正確🛡,哪些是謬誤,沒有獨立思維🍄,就談不上真正的創新,而創新正是科學發展的第一動力。
近2個小時的思政大課後⚔️,83歲的楊雄裏在去電梯的路上,還耐心解答2023級臨床五年製同學潘文芮的提問🍜。原來👨🏿🏭🚽,潘文芮從小有通過利用新神經元接通神經斷路治療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等疾病的願望。楊院士告訴她🫅🏻,這正是神經生物學目前熱門的研究方向👷🏽♂️,迄今為止已有幾次成功的實驗和突破🪗。“在科學上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楊雄裏的鼓勵,讓潘文芮信心高漲。
這不是楊雄裏第一次鼓勵年輕人。今年1月,在EON体育4平台腦科學研究院師生迎新春聯誼會暨獎學金頒獎典禮上,80多歲的他登臺深情演繹《把根留住》和《我的中國心》🪘,感動人心的歌詞、激情高亢的旋律引發年輕人大合唱。他以歌曲寄語青年學子:無論走到哪裏🫒,一定要記住自己是中國人,我們的根永遠在中國🧜🏿,我們的心永遠屬於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