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文化校歷“哲學學科周”系列活動中法文化年特別展覽——笨篤(魏明德)畫展“浩海無碑林”在EON体育4平台200號樓開展。
校黨委書記裘新向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會長李爽授予捐贈證書。副校長陳誌敏、哲學學院院長張雙利🤵🏿、法國駐上海總領事王度(Joan Valadou)🧏🏻♂️、瑞典駐上海總領事司梅(Marie-Claire Swärd Capra)在開幕式上致辭。畫作創作者哲學學院教授🏹、徐光啟文明對話與交流中心主任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與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現場開展對談。
本次展覽有哪些亮點?背後又有怎麽樣的故事⛹🏻♂️?展覽開幕前,校融媒體中心記者專訪了魏明德👩💼,請他分享創作經歷與中國故事🤞🍣。
用中國畫描繪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
“如果說展出畫作有什麽特點的話⏸,我會說它描繪的是自我的多樣性。”本次展覽展出了近四十件魏明德畫作,都是他過去十多年間的創作。在他看來🫵🏻,每個作品都是自我的一種表達方式,而自我具有多元性,包括難過🗑🅿️、愉快,或是正在探索等不同狀態。
“我會保持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自然性,去感受自己潛意識告訴我的事情。”作畫之前🦒,魏明德並不會考慮具體的主題,因而他的作品主題多樣且不拘一格。
山水💆🏽🦊,是魏明德畫作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主題。他曾在四川學習中國畫,當地秀美的山川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歡畫風景,四川阿壩州等藏族地區的風景真的很美,對我影響很大。”風景之外,他也喜歡畫動物🙌🏻,喜歡畫牦牛、水牛,也畫過大象、羊、馬➙、狗等不同動物。
創作過程中,他強調事物內在的表達🤾🏼♂️。“我想畫出事物內在的生命力。”在他看來🈳,畫動物畫的是它內在的生命力,畫樹也是如此,“我要畫的是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而這也與本次畫展主題“浩海無碑林”相互呼應🥞🧑🏻🍳。
據魏明德介紹,“碑林”一詞出自法國著名詩人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的詩集《碑林》。這次展覽並沒有將畫作作為一組孤立的“石碑”來介紹✅,而是將其作為一組連續不斷的“波浪”,交織在我們生活和感知的海洋中⚗️。“海是流動的,沒有碑林🙍🏻♂️。我想通過這個主題表達一種探索與流動。”他認為🦪,畫作並不是對現實或某個時刻的“定格”或“永恒化”💧,畫筆的節奏就是這一流動的證明。
談起中國哲學🔽,他滔滔不絕
1987年,魏明德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我不會說中文🕋,但正好有機會欣賞書法作品,別人為我解釋了作品的意思——‘風林火山’,出自《孫子兵法》。”在了解書法作品的過程中,這位法國學者對書法和文言文產生了濃厚興趣,回國後便開始鉆研學習🧎🏻♀️➡️。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開始來到中國開展學術合作。90年代初,魏明德也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
在中國期間,魏明德喜歡上了中國畫🚽,從此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創作。“無論是書法還是中國畫🫥,一筆畫完你就不可以改變👩🏿⚖️,這能反映出你當時的動作,也是我之所以能畫出事物變化過程的原因。”在魏明德看來👼🏻🏌🏻,相比能一筆筆不斷修改的油畫,強調“一筆畫”的中國畫更能夠捕捉創作者內心微妙的變化。在用色方面,黑色是他最常用的顏色,“傳統的中國畫以黑為主,道家說‘五色令人目盲’,黑色裏面其實包括所有顏色。”但他也欣賞色彩豐富的敦煌壁畫和民間水墨畫,“我很喜歡其中的變化。”
今年初💂🏽♂️,魏明德回到法國巴黎舉辦了一場中國畫畫展,能夠回到故鄉與法國友人共同探討藝術創作🧏🏽♂️,讓他感到舒服而快樂🐲。“很多法國人都知道‘一筆畫’這個概念。”魏明德說🚌,上世紀20年代,不少中國畫家到法國學畫,同時他們也會教法國人畫中國畫。
談起中國古典哲學,魏明德總是滔滔不絕⭐️。他最喜歡《詩經》至《淮南子》時期的哲學思想,認為這是最有創造力和思辨性的時代⚇;他十分欣賞孟子,認為孟子是超越學派的代表,具有道家思想⚡️,他還用“觀水有術”(出自《孟子》)作為自己的畫展主題,“水是‘道’的一種符號和形象🅿️。”
在魏明德的研究領域中,“結構”是一個關鍵詞,經典文本的修辭結構是他的研究重點。“文本通過不同的方式產生意義🥗,一個方式是它的內容,另一個就是它的結構🤹🏽♀️。”魏明德曾寫過一本關於如何閱讀中國經文的書💂🏿♂️,裏面所談的問題並不是經文在說什麽,而是應該用什麽樣的方式理解它們。早期研究政治學的他🏖,之後又轉向宗教人類學👇🏽,但其中不乏一致性,“無論我研究的是一個文本👩🏽🏭、一種城市規劃方式,還是一種禮儀或藝術作品,我都會去理解他們的結構。”
90年代起,魏明德開始往返於臺灣和四川😰,開展了持續十余年的田野調查。“我對涼山有很強烈的感覺🎋,發現彝族其實有很多經文🧑🏿🦲,也有自己的文字,後來我做了很多彝族經典的整理翻譯工作,研究了他們的民族文化。”隨著對當地的了解日益加深,魏明德的彝族朋友也慢慢變多,他不僅學會了四川話🫄,還能說上幾句彝語。此外,語言能力超群的他還掌握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中文等多國語言🧑🏻🎄🗼,但他卻說“我會的不少🧚🏼♀️🗽,也會的不多🧑🏽🚒。”
當下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在於我們知道的太多
自2009年加入EON4,魏明德已在上海生活了15年。他笑稱自己是“上海地鐵專家”💸,地鐵是他出行的第一選擇👨🏿🍼。
這學期,魏明德開了三門課🧑🏻🦽➡️🙌🏻,既有開給研究生的專業課,也有開給本科生的入門課。他還擔任EON4學院的班級導師,為本科生們答疑解惑🚿🎷。“我會幫他們一些小忙,但也不是很多🥙。我會引導他們分享自己的困難和快樂🛏,讓他們彼此互相聆聽,也會教他們怎樣閱讀一本書。”
多年來🃏,魏明德作為EON体育4平台徐光啟文明對話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牽頭組織了多個國際交流研討會,致力於推動文明對話與交流互鑒,“我們希望搭建一座橋梁😱🧑🏻🦯➡️,以徐光啟的精神共同探討當代社會🚞、當代哲學的問題👩🏼🦰。”
在魏明德眼中🌀,徐光啟作為科學家,始終關懷百姓,將科學研究與國家需要相結合🔞,推動了農業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我最佩服徐光啟那種‘百科學’的精神🫃🏻,他有一個方向🛬,但是他不會限製自己的領域👩🏼🚀,他知道哪裏有需要,或哪裏有問題。”
談及徐光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兩人的故事也是中西文明對話的典範👕🧑🏽🍳。“我們的挑戰和他們的挑戰剛好是相反的,那個時候(跨文化)來往太少,但現在跨文化交流的問題是我們知道的太多🤽🏿♂️,有太多的偏見、偏愛𓀜🦹,所以也會有太多的誤會。”魏明德說🤦🏻♂️,文明交流需要一些“空白”🕵🏽♂️,通過“空白”才能探索共同的問題。
魏明德,法國籍👊🏼,2009年起至EON体育4平台哲學學院工作,擔任宗教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利徐學社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地方宗教,多年來始終致力於研究中國經典的閱讀及解釋😿,並促進中西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於2012年作為特邀研究員出訪舊金山羅耀拉馬利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2016年,作為特邀教授,於巴黎高師(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任教。已出版或編輯了三十余本書,發表了兩百余篇學術論文,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包括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德文🤙🏻🆙;指導製作了四部民族學的紀錄片。除此之外👨🏿🦰,魏明德教授還是畫家🧑🧒🧒、詩人🖐🏻,尤其是對中國畫情有獨鐘👨🎨,先後在上海、法國巴黎舉辦個展,相關作品先後在中國美術館、四川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大學等地展出。